惊“碳”连连!碳资产管理秘籍放大招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
本期亮点
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石油石化行业正向“双碳”目标奋勇迈进,做好碳资产管理对于石油石化企业刻不容缓。本期介绍石油石化企业碳资产管理现状、未来趋势、方法措施等,敬请关注。
9 月下旬,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在上海联合举办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这是国内石油业、航运业和航空业首次合作开展的终端产品碳排放抵消,实现覆盖“海陆空”全领域的石油碳中和。
中国石化全力夯实碳资产管理基础
此次探索跨行业、全周期、零排放路径的创新实践,是中国石化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举措之一。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夯实碳资产管理基础、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工作、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和参与碳交易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夯实基础。
★
小
贴
士
★
<左滑查看答案>
我国碳市场建设历程
2010年 “十二五”规划要求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2012年 国家发改委发布7个碳交易试点名单: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重庆、深圳 |
2017年 召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 |
2020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2021年 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 |
专家视点
碳资产管理压力与机遇并存
刘 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会逐步成为强制减排约束型市场,将给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生产运营带来新的压力。
●碳盘查是碳资产管理的基础,须做全做细;相关制度和组织建设是碳资产管理的保障,须提前谋划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应从多方面着手
田 涛
中国石化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技术副总监
●一是顺应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趋势。
●二是实现能源化工产业减排。
●三是二氧化碳转化利用。
向上滑动阅览对话
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碳资产管理现状和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石化行业用能结构复杂、工艺技术难度较大,低碳转型难度也大,未来在行业发展方面重点向“油转化”转型,过渡期间实现碳达峰。国外一些石油石化企业高度重视低碳产品和零碳产品开发,已成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制度和体系较完善,在碳交易、碳税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碳减排资金投入较大。在产品竞争力方面,国际上的先进企业如巴斯夫早已提出低碳产品目标,未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快推进碳足迹、碳标签研究,运用碳金融实现更多碳收益。未来,碳税、碳关税一旦征收,将开启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的低碳竞争,直接关乎企业生存发展。
石油石化企业做好碳资产管理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碳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企业既要摸清家底、掌握碳排放水平,还要对整个排放过程进行管理,因此建章立制尤为重要。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决策和执行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责权利,以及碳排放核算、配额履约、配额交易的执行部门;科学建立碳排放年度规划和目标指标,以先进指标约束生产经营成本;充分统筹转型升级与碳排放控制,实施可行的节能低碳项目、能效提升项目、能源替代项目等,确保碳资产管理和生产管理并轨发展。
油田、炼化、油品销售等上中下游企业,怎样选择适合自身的碳中和实施路径?
目前,炼化企业排放量最多,油田企业其次,油品销售企业排放量最少。油田和炼化企业以直接排放为主,油品销售企业间接排放略多,以外购电为主。直接排放是核算碳排放的关键。
各企业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油田企业而言,应重点关注逸散放空排放,通过加强温室气体监测、针对高排放环节研究制定温室气体回收治理措施、推广全流程密闭生产技术,实现碳减排。对于炼化企业,可针对固定排放源,如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等装置,采取减排措施。油品销售企业可以加强绿电的应用。油田和炼化企业还可合作开发 CCUS项目,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企业案例
10月12日一大早,金陵石化技术质量部副经理杨明辉打开电脑,进入碳排放监控系统,浏览着不同颜色的柱状图,查看各项指标。这是由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首个碳排放监控系统,于今年8月投用,目前已稳定运行两个月。
“打开系统可以看到多个柱状图,蓝色的是能源消耗排放量对比图,绿色的是炼油化工热电板块实时碳排放量,70多套装置碳排放量实时更新。”该公司信息化与计量中心主任杨超介绍。
该系统包括装置实时碳排放、装置累计碳排放、企业实时碳排放、企业累计碳排放等4个模块,根据生产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并采取图形化方式,反映每时、每日、每月、每年碳排放量。碳排放量超标或生产运行突然发生变化时,系统通过短信、邮件自动提醒相关人员立即处理。
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该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计算方法、数据处理方式,找到各类排放因子参数,探索出两种计算模型,对企业4个大类、20多个小类碳排放指标进行实时分析。面对海量、繁杂的数据,相关人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深入现场,核实各装置、各运行部、各板块能源消耗数据来源,反复完善各类排放因子计算规则,确保碳排放数据更加准确。
更多内容详见
《中国石化报》2021年10月15日2版
拓展阅读——“三新”系列
END
文字 赵书萱 胡拥军 张亚培 叶迎春
王维东 孙宝翔 窦豆 吴峥 陈伟伟
编辑 宋铁毅 魏佳佳